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俄球迷冲突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英俄球迷冲突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众所周知,俄土是世仇,两国也早就对克里米亚地区展开了n次战争。而俄罗斯的穷兵黩武早就招致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反感,英法也对俄罗斯的强大感到很不安,于是当俄土再次爆发战争时英法毫不犹豫站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一边。
公元1853年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法国 英国 土耳其与俄罗斯开战,战争持续三年之久,俄罗斯派出70万大军征战,直到1856年俄罗斯以损失20万军队代价战败。
战争的起因是奥斯曼帝国有很多东正教徒,俄罗斯想以此为由在巴勒斯坦建立军事据点来保护他们,这种莫名其妙在人家地盘建立根据地的想法。立马被驳回,随即俄罗斯以此为由发动战争。
当时奥斯曼帝国衰落,俄罗斯认为这是绝佳的扩大领土机会,身为老邻居的英国与法国肯定不想看到俄罗斯扩张。从而影响到自己在欧洲的势力与利益,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战争升级。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1855年9月3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得到各国的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俾斯麦内心:什么盟友?!那些只不过是利益当头的逢场作戏罢了。
所以说,威廉二世和俾斯麦在外交上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前者并不懂得怎样隐藏野心,虽然我没吃饱但我要让别人(其他列强)认为我吃饱了。
俾斯麦并不急于将统一后的德国立即往世界霸主的位子上推,他所制定的政策基本上是符合三个目标——维护国家统一,确保容克的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俾斯麦深刻知道国际竞争的循序渐进,因此他的对外政策是一种带有欧陆争霸性质的大陆政策,这种思想在希特勒后来征服世界的三步走即霍斯巴赫备忘录中也有所体现。
俾斯麦避免两线作战,在西方拉拢俄国阻止俄法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西部和南部扩张,另外他会尽量加剧英俄之间的对抗,然后将自己打扮成“中间仲裁人”的角色。但俾斯麦的均势外交也早早地留下了遗患。
从1873年的三皇协定(德,奥匈,俄)再到1882年的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尽管德俄之间有所谓再保险条约,但俄国和奥匈的对立局面已然形成。俾斯麦再厉害,他也没办法熄灭巴尔干的民族矛盾和背后列强的利益纠纷(奥俄对抗)。但威廉二世干了更蠢的事,在俾斯麦被免职后就解除了和俄国签订的《再保险条约》
至于英国,德国民族资产阶级出于利益是不甘坐视其他国家纷纷霸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
1883年,德国不莱梅的商人吕德里茨在南非盛产金刚石矿德安格拉·佩昆纳港建立第一个商业殖民地,并且唆使1884年德国不顾英国反对建立第一个商业殖民地,同年德国获得可多哥和喀麦隆,1885年,德属东非建立起来,同时取得了马绍尔群岛和新几内亚东北部等地区。
所以说,俾斯麦也没有办法控制住民族资产阶级这一越来越庞大的力量群体。
但如果威廉二世足够睿智冷静的话,他是可以通过放弃海洋而暂时拉拢英国的,毕竟同时追求陆地和海洋利益就是将英法往一个坑里推,英法之间的殖民地利益对抗是远比英德激烈的。
当然,一战其实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一说,纯粹是列强的野心之争,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被“群殴”是由于其崛起得太迅速,太招人眼红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实际上所谓的19世纪晚期德国盟友,一战爆发后倒向协约国阵营与德国为敌的国家并不多,主要就是意大利和沙俄
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赢得普法战争的战争的胜利,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统一。
普法战争后在凡尔赛宫加冕称帝的德皇威廉一世
此后德国崛起欧洲强国,但是因为普法战争的缘故,也使得德国和法国成为世仇。为了遏制法国的崛起,德国对法国提出了50亿巨额的军费赔偿,然而法国很快就支付了这笔战争赔款,并很快从战争失败阴影中恢复过来,积极准备德国的复仇。
沙俄弃徳投法,促成英法俄的三国同盟
为了应对法国威胁,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推行“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将外交重心放在欧洲,积极与实行帝制的沙俄、奥匈帝国进行联盟,建立起著名的“三帝联盟”来遏制法国,同时与英国也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但是“三帝同盟”并不稳定,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逐渐退出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而奥匈帝国和沙俄在趁虚而入,在巴尔干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奥匈帝国和沙俄的矛盾十分激化,在德国在奥匈帝国和沙俄之间的二选一的选项中,最终选择了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虽然俾斯麦后来与沙俄签订了“再保险条约”,缓和与沙俄的关系。可是沙俄对于德国的选择仍然是十分愤怒,法国也因此趁虚而入积极对沙俄展开积极外交,并对沙俄投入大量的贷款促进沙俄的工业化,结果到1894年,法国与沙俄最终结成“法俄同盟”,沙俄投入到法国怀抱,后来法国又积极斡旋因为在亚洲争夺殖民地而矛盾激化的英国和沙俄,最终促成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
始乱终弃的意大利,在大战前夕抛弃德国
和德国一样,意大利也是经历漫长的分裂,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意大利才完成统一,而意大利的统一应该感谢是德国。
一直以来阻碍意大利完成统一的两个最大的外部阻碍就是法国和奥地利,这两国将势力渗透进亚平宁半岛,阻挠意大利的统一,而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奥地利和法国分别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被德国的母国普鲁士击败,意大利才得以顺利的完成统一。而后意大利就成为德国一心拉拢的对象,
在对外扩张上法国和意大利对原属奥斯曼土耳其的北非突尼斯展开激烈的争夺,但是1881年法国夺取突尼斯,这引起意大利的强烈不满,于是德国顺水推舟将意大利拉入到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但是三国同盟并不稳固,意大利虽然深恨法国,但是意大利始终对于世界老大英国充满惧意,意大利针对的仅仅是法国,去不敢也不想去惹英国,而德皇威廉二世在罢黜了俾斯麦之后,发起对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而完全抛弃了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并大肆扩军备战要与英国决一雌雄,特别是大力发展海军。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最终投入协约国阵营
从对付法国到与英国的对立,这当然不是意大利想看到的,特别是意大利也奥匈帝国存在着领土争端,矛盾重重。而英国也对意大利展开了激烈的外交争夺,于是当1914年一战正式爆发后,意大利转向投入协约国阵营,抛弃德国和奥匈帝国。
一战中其他欧洲国家的态度
北欧国家:全部中立
西欧国家:荷兰中立;比利时原本中立,但是比利时的位置位于德国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的必经之路,所以比利时遭到德国入侵。西班牙中立,葡萄牙加入协约国打酱油。
巴尔干半岛各国:希腊加入协约国、塞尔维亚加入协约国,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
土耳其,由于与沙俄的巨大矛盾,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阵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俄球迷冲突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俄球迷冲突原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